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好文共享

觀人——可信性 都市日報

在日常生活中,相信各位不時都會面對一個情形,就是有人跟我們說:「信我吧!」、「給我一次機會吧!」、「我是可信的!」。不過,許多人決定是否取信於一個人,多是用主觀情感去決定,卻不是以客觀去分析,很少會冷靜去想想那個人是否可信,可否有客觀的理據去參考,以及他所作出的承諾有多大可信性。

假設你是公司老闆,你要平衡眼前這個客戶或夥伴是否可信;作為貸款部的職員,你也要平衡一盤生意是否可信;作為一個普通人,你也懂得評估身邊哪種人是可信,然後與他建立友誼等等。為了令大家清楚何謂「可信性」,大家可以用以下這3大因素來作參考:

第一,Precedence(前科)。這個人過往是否言行合一?他過去有沒有可信的紀錄?他從前的承諾能否兌現?還是不了了之?每人生存於世,必然會有他的過去,要了解他是否可信,可以的話,便嘗試了解他的前科吧,藉此批斷他的可信性。但要謹記一點,所謂「前科」,必定要基於事實的層面去作判斷,不能有任何情緒左右自己的思考力。

第二,Credibility(聲名)。世上人際網絡的緊扣性極強,每人在別人的心目中,一定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聲名,亦會有不同程度上的等級及評價。所謂「人在做,天在看」,對於你過往所做的一切,你的朋友或行內人士,必然會作出一定程度的評價。

當你要確定一個人是否可信之時,你可尋找第三者,讓他們發表意見,不過,綜合各人意見之後,你也要自我思考,判斷其真偽。當你集合意見,經過思考,再配合先前調查所得的事實,這個人是否可信,你便可以略知一二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些人認為個人聲譽並不重要,原因是他們由始至終都沒有重視過個人聲譽,當然他們亦不會有良好的個人聲譽。如果你的對象是這種人,可以說一句,他們絕對是不可信!

第三,Predictability(可預測性) 。如果一個人時常不按情理出牌,令人對他無所適從,存有戒心,那你便要小心這種人,因為你不能用正常人的思考方法,去預測他未來的行為。這種人穩定性極低,基本上,他們絕對不能信任,及不能共事。

到了最後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十分「講感覺」,即所謂的Gust Feeling。不過,在感覺背後,也要有邏輯思維。如果大家能夠掌握到「前科」、「名聲」及「可預測性」這3大關鍵,客觀地去作出理性分析,在每一種決定情形之下,相信一定可以減低被欺騙的風險。(逢周一至五見報) Facebook: (www.facebook.com/EricWong980)

力筆從心 黃毅力

棄警從商,創立自己的商業堡壘,過去十年,遊學四方、拜訪名師;曾就讀於中大EMBA、哈佛商學院、INSEAD牛津管理課程及中共中央黨校,著有《職場求生必殺技》,《創意教兒》等書。

毅力有問有答信箱:training980@gmail.com, Fax:2877 208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